校训 博物明理 厚德力行

首页 > 校长专栏 > 校长演讲>

什么是学生?——2019-2020第一学期国旗下讲话

  

什么是学生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什么是学生?

在我们博爱广场的两侧的墙壁上有“学”与“生”两个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现在,我们可以进行一次文字的考古学活动了。文字考古学的意义在于,它要考证文字演变的证据,用这些留存的证据再现古代人类是如何思想的?这个思想发展的轨迹是什么?从中可以找到人类思想发展的规律。

“學”字的演变,蕴含着“学”的秘密。这个秘码留存在偏旁的构成上。“学”字的中间有一个偏旁——秃宝盖。如果我们看甲骨文中这个秃宝盖前身是什么?是房子。它指示着学习存在的环境在秃宝盖的下面是什么?是“子”是什么?子是婴儿的象形,子的上半部分是头,一横是舞动的手臂,本义是指婴儿,引申指儿女。又引申指天干地支中地支的第一位,所谓“子丑寅卯”的子,还引申指“结果实”等含义,这样就具有种子的内涵。“學”字的上半部分中间,是“爻”字,两个叉构成,原意是指算筹,是计数的工具。后来引申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爻”字的两边是手,表明学是要在做中学不是坐而论,而是起而行

总结一下,“学”中蕴含的秘密有哪些?第一,学习是人类文化的遗传机制。如果说,人的生理特征是生物遗传的结果,那么,人的文化特征就是学习传承的结果。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把我们从一个生物人,转化为文化人。第二,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种子内涵的儿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然界的一粒生物的“种子”,又是人类社会的一粒文化的“种子”。第三,学,只有在人与自然的交互中,在人与人的交互中,才能进行。所以才有所谓合作学习和教学相长的说法,为此,我们提出了互生式教学的概念,也是这个意思。第四,学习是一个动脑和动手相互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动心与动身相互结合的过程。

接着我们来看“生”字的演变。“生”字的形象,展现着“生”的风采。字的上部在甲骨文中间,我们看得最清楚,是一颗草木的幼苗,随着笔画的演变成为一撇一横,渐渐地我们就忘记了“生”与幼苗的关系。“生”字的下部是泥土,一颗幼苗从泥土中蓬勃的长出来,就是“生”。所以生的本义是生长、生活,引申为生存、发展。幼苗是蕴藏在泥土中的种子萌发的。“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开花。”因此,也可以说“生”是泥土情怀和种子精神的形象表达。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揭示了“学”与“生”的词源学意义。他说:“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说什么,学生也说什么,那便如学戏,又如留声机器一般。“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他进一步的地方在于,他看到了“学”与“生”的关系:生需要学,不学无以生存;学是为了生,没有生无须学。所以,他说:“不可学是学,生是生,要学就是生,生就是学。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

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定义。他内含着种子精神和泥土情怀的统一。

种子精神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他是卓越发展的精神,总是破土而出,向着太阳生长;他是创造创新的精神,总是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西方《圣经》有名言,“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落在地里,就会结出许多粒。”这是种子与泥土唇齿相依的关系;印度文学家泰戈尔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他揭示了种子的古老历史与时代土壤的关系;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走到哪里,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在一起的。”揭示了种子与泥土聚合形成的改天换地的巨大力量。

泥土情怀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情怀。她有陆游的“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执着,有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有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一往情深,更有巴金先生“我愿化做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宽广和博大。

人在生物进化的阶梯中处于最高的等级,是所有生物中最有灵性的生物,人是自然物质发展,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我们个人是人类的一粒“种子”,个体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发展史的缩影,每个人不仅承载着人类发展的信息,而且还承载着家族里祖祖辈辈的希望和期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都具有发展的无限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这一切都得用我们的双手把它创造出来,都得用我们的双脚把它走出来!

 

 

                                               2019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