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 博物明理 厚德力行

首页 > 阳光校园 > 国旗下演讲>

我眼中的王阳明

  

大家好,我是来自初三6班的孙瑞。说到这个瑞字,大家可有所不知,今日的主人公王阳明先生就是在“瑞云楼”出生的。
    先来讲讲他的童年趣事。“迟来人间四月余,瑞云楼上降祥云”,说是王阳明的母亲怀孕了十四个月,还没有要生产的迹象。祖母每每到佛堂潜心祈祷,希望佛祖保佑儿媳能快快的生个大胖孙子。或是虔诚感动了佛祖,妻子睡梦中见有身着红衣腰配玉璧的神人踏着祥云从天而降,神人身后是鼓乐吹笙,怀中抱着初生婴儿。果然,天赐子,这一伟人便出生了。为了感谢上天的恩赐,家人便给他取名为“王云”。“自古贵人多语迟,阳明五岁方能言”正常的婴儿一岁左右就能言语说话,而我们的圣人王阳明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王云与小朋友在外边玩耍,有个神僧从旁边经过,听到了奶娘呼叫其的名字,就走向前去摸着王云的小脑袋说到:“好个小儿,可惜道破了”。奶娘把神僧的话告诉了其父,其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妻子梦神赐孙儿之事不能外露,遂据论语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改名为王守仁,意为坚守仁德改名后的守仁,当即就能开口说话了。圣人的童年经历如此奇妙——我们不一样!
    而王阳明的心学成就才是最为人所叹!中华文化,从古至今,波澜壮阔,蔚为壮观!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只要谈及国学,包罗万象,没有哪个国人不引以为傲。明朝的一代宗师——王阳明,为了证明“格物致知”,对着竹子不思茶饭,连续七天之久,最后面黄肌瘦,险些饿死,依旧未得真“知”。从此脱离理学,专研佛道过后,龙场悟道,认为万法皆在心中,而修炼,当知行合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28个字可以说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概括。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心本来没有善恶之分,之所以后来有善恶,是因为意念和思想在活动。能正确地分辨善恶仅仅是有良知,能从善去恶才是真正做到格物。这也是知行合的精髓。打个比方,我有一个打火机,打火机本身是没有善恶定义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我知道打火机可以用来点火做饭,也可以用来杀人放火(有善有恶意之动)。我的良知告诉我,如果用来做饭,打火机就是善,如果用来杀人放火,打火机便是恶(知善知恶是良知)。所以,我不仅要知道,还要做到:只用打火机做饭,而不用它去杀人放火(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个例子不一定恰当,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行合一的思想。
    “人人皆可成圣”告诉我们要坚信自己一定可以不断成长,成为更优秀和卓越的人。这是信仰的力量。“致良知”告诉我们,尊重内心,从内心深处去寻找答案,这是思想的力量。“知行合一”告诉我们,当找到答案之后,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这样才能建立事功,有所成就。这是行动的力量!愿我们都能做“光复良知”的王学传人,做“知行合一”的行动派。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