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六艺”之乐陪伴每个孩子幸福成长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让六艺之乐陪伴每个孩子幸福成长》。
六艺,是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它起源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当时“学在官府”,实施“六艺”教育,是和谐发展的教育模式。
六艺教育以礼为首,乐配合礼,这个乐不仅指音乐,也包括诗歌与舞蹈;乐不仅仅是悦耳舒心的工具,更是感化教育人的良方。故有“情动于中,而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说。
西周的礼乐教育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发端,诸子百家思想都是在此基础上 经过总结反思而形成的。礼乐教育包括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
乐德之教以艺术的手段培养了人的道德情感,使其更加细腻,更加理性。乐语之教主要是把诗歌的教学和创作与乐教并列,既培养了人的诗歌文化修养,又陶冶了人的情操。乐舞之教具有很强的抒情功能。《乐记》说,“唯乐不可以为伪”,“乐”除了具有“真”和“美”以外还要有“善”的精神来充实“乐”的内容,只有同时具备真、善、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乐的社会功能是配合礼赋予生活以美的表象,行礼时需要配乐进行,吃饭时,也要“食时举乐”,乐渗透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乐的魅力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深刻的影响着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名人们,比如孔子,他对音乐痴迷,有这样的记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伯牙的《高山流水》、师旷的《玄默》,嵇康的《广陵散》等等名曲优雅动听又沁人心脾,真是应了杜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做《梁父吟》流传至今;曹操将音乐寄托于文学之中,时不时“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恩格斯、列宁、托尔斯泰、泰戈尔、巴尔扎特,玻尔、普朗克、爱迪生等等都爱好音乐。他们从音乐中汲取欢乐和力量,从音乐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从音乐中领略人生的真谛。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这样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从六岁开始学小提琴,还会弹奏钢琴,音乐伴随了他的一生。爱因斯坦说:“如果没有受到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李四光等都有很高的音乐造诣。
音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因为音乐给人们的内心世界带来太多的东西,给欣赏者带来许多味道各异而美好和谐的感觉:自由奔放,情波荡漾;细腻委婉,思绪明晰;雄壮激烈,心弦震颤,音乐还能激发一个人的灵感、直觉及想象力。欣赏一首优美的轻乐曲,一旦大脑的思维节律、人体的自我律动与乐曲的节奏合拍而产生共鸣时,就会全部身心投入其中,感受不到周围其它事物的存在。
音乐对于少年儿童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有研究表明,通过乐器的训练可使我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进入未曾触及的空间从而激发潜能。设想一下:当你打开音乐课本,拿着竖笛,眼前放着一本乐谱要开始演奏了。我们的眼睛要看哪里?对,看乐谱。手里拿着乐器,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眼看到的音符以及乐谱上的各种标记一一强弱、快慢反映到脑子里,而大脑要立即发出指令让手指和身体的其它有关部位开始动作,让手上的乐器奏出乐谱的要求,当乐器出声后,耳朵要听自己演奏的效果,好的继续巩固,不好的要找出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办法,然后再指挥手指和身体的各个部位再行动,再听再改进,而这一切仅仅是在几分之一秒就要完成的。
不会乐器怎么办?那就唱歌,唱歌可以净化心灵,调节心绪,当我们开心时,高歌一曲,直抒胸臆,可以促进心肺功能,提高思维反映,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当我们低落时,低吟浅唱,排解郁闷,消除精神上的烦恼和压力。
音乐可以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可以增强记忆力,陶冶情操;音乐可以提升我们对艺术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增长人格魅力,培养气质;音乐让我们身心愉悦,体验到生活的真,善,美。可以说,如果人的一生不能享受“听觉的美”,那将是人生的巨大缺憾。
幸运的是,在我们中华上中,乐从来不曾缺席过,每年合唱节、艺术节、新年班级音乐会、管乐团、合唱团活动、每周一次的音乐课、运动会入场表演等等,乐始终围绕在我们身边,我们和乐一直在亲密接触。展望未来,我们的校园里,读书声、歌唱声、乐器演奏声,声声入耳;朗诵节、合唱节、艺术节,节节靓丽。孩子们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发挥,欣赏乐,和乐相伴成长。
乐之美承载着爱,承载着幸福,也承载着我们中华上中所有老师对孩子们的期望和美好的祝愿,期待我们中华上中“新六艺”教育融合在每个孩子的生活之中,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的教育愿景变为现实,艺术活动精彩纷呈,孩子们的美丽不断绽放!让孩子们懂得欣赏乐、感受美,感受爱,感受生活!让中华上中成为孩子们喜爱的乐园、学园、和家园,让孩子们在中华上中快乐学习、自由飞翔、幸福成长!
卢琳